查看原文
其他

国耻九一八,张学良的罪与罚

2017-10-14 丹尼尔 飞碟说

大家好,我是丹尼尔,不少人留言要看张学良的下半段,让我万分荣幸,其实不是我不想一次写完,主要是这种历史类的文章确实篇幅浩大,一写大几千字,要是一次写完,肯定过万,我写着累,您看着也累,所以还不如分段讲,也能让您多想起我。



《杀人立威,改旗易帜,张学良的东北初登场一文中,我们可以看出,张学良初掌东北大权之后,表现的还算不错,是个合格的二世祖。

 

除此之外,他改变了其父张作霖穷兵黩武的政策方针,开始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工业、农业、经济和教育上。1929年,他对辽宁的民生厂投入资金,研发国产载重汽车,两年后,民生牌卡车诞生。

 

他还派遣飞行员到法国学习,其中就包括后来的抗日英雄高志航。中国参加奥运的第一人——刘长春,也是他出资赞助的。


中国参加奥运的第一人——刘长春

 

不过,命运很快就对少帅露出了狰狞的一面。

 

-1-

中东路事件的铁杆鹰派

中东铁路,是沙俄侵华期间与清政府达成的不平等条约的产物,其总共长2800公里,贯穿东北三省,与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。

 

1929年东北易帜之后,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,而坐镇南京的蒋介石觉得自己实力可以了,也开始膨胀起来,大力推行起“革命外交”。

 

所谓革命外交,就是无视一切被视为不平等的条约,不管是否到期,直接将其废除,迫使签约国重新签订平等的合约。

 

这事听着很热血,但其实有点不自量力,毕竟当时中国还算是个农业国,同帝国主义列强翻脸没什么好果子吃,不过年轻气盛,又踌躇满志的张学良不这么认为。

 

当时少帅收到的情报,可谓重大利好,情报内容大概就是:苏联国内政局不稳,粮食歉收,一旦开战,东北军必然大获全胜,而苏军如果战败,内部必然土崩瓦解,所以对苏开战,既能打出东北军的威风,也能震慑一下早已对张学良不满的日本人,岂不两全其美。

 

张学良继位之后,还没拿出一场打胜仗来震慑其他军阀,于是年轻气盛的他热血上涌,决定对苏采取强硬政策。


 

他晚年时回忆:“那个时候很想要施展一下,不是旁的施展,不是扩张,就是想要把东北的地位提高了,那就必须跟外国人打胜一下子。”

 

1929年4月,张学良召集心腹,商讨收回中东路的事宜,而苏联方面也做出了让步,允许华人担任商务、机务、车务、总务、会计、进款等6处处长,但要求中国方面承认中东路苏联工会。

 

看到苏联让步,张学良更觉得苏联只不过是驴粪蛋——表面光,于是更加强硬,而身后的蒋介石也不断怂恿,告诉张学良:尽管打,有大哥支持你,要兵给兵,要钱给钱。

 

其实蒋介石的算盘打得挺好,反正和苏联死磕的是东北军,又不是自己的嫡系部队,本来就不听自己调遣,打起来正好可以损耗一下东北军的实力。而且当时国民政府的主要政策就是剿共,把共产党执政的苏联击败,也能更好地去围剿工农红军。


 

而其他各路军阀也看热闹不嫌事大,纷纷表示支持张学良。

 

1929年9月,东北军与苏联红旗远东特别集团军正式交火,一场恶战爆发了。

 

双方都派出了自己的精锐部队,苏军约八万人,东北军约十万,双方能用的武器全都用上了,大战了两个月。

 

这两个月,张学良懂得了两个道理:1.情报不可靠;2.蒋介石不可靠。

 

在这场战斗中,东北军伤亡两千人,被俘七千人,而苏军的阵亡人数是:140多人。


中东路事件,苏军展示缴获的东北军战旗

 

而原本信誓旦旦说会全力支持张学良的蒋介石,除了拨出一点军费之外,一兵一卒没派。张学良见苏联实在打不过,就开始议和,同苏联签订了《伯力协定》。实际上这份协定就是将双方的局势回到开战之前的状态,对于东北军来说,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。

 

但国民政府否认了《伯力协定》的合法性,这样张学良就处在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:要打,苏联人实在打不过;要和,背后的国家不承认。

 

最终中东路事件不了了之,但有两件事却深深地扎根到了张学良的心底,如果按蝴蝶效应的理论解释,这两件事直接导致了918事变,日军轻易占据东北,也导致了西安事变的发生。

 

一个就是张学良此后对帝国列强有着深入骨髓的恐惧,而在上一次日俄交战中,日本还是胜利的一方,按照这个逻辑推导,与苏军交战都能惨败至此,与更加高级的存在——日本交战只会输得更惨。

 

二就是对蒋介石的不信任,知道蒋这人说大话使小钱,没事时候说的天花乱坠,真正有事的时候根本靠不住。

 

至于中东路事件的最大赢家,那非蒋介石莫属了,经此一战,不仅打击了东北军的实力,而张学良也先是因为东北易帜和日本人闹翻,这次又和苏联人闹翻,与两大境外势力全部翻脸之后,就只能抱住蒋介石这条大腿了。

-2-

九一八事变的铁杆鸽派

1930年,阎锡山、冯玉祥组成反蒋联盟,中原大战爆发,张学良在大战初期按兵不动,到了最胶着的时候带兵入关站到了蒋介石的一边,结果反蒋联盟土崩瓦解。

 

这次蒋介石把势力范围伸进了中原地区,而张学良则接收了河北、绥远和察哈尔等地。于是蒋和张的关系又进入了蜜月期,在造访南京期间,双方还结拜成了把兄弟。


 

所以吧,真的不能相信政客之间的感情,昨天还不共戴天,今天就能为了利益亲如兄弟;今天还好得跟一个人似的,明天就能打个你死我活。

 

不过中原大战之后,张学良将部分东北军主力抽调到河北等地驻防,他本人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处理战后事宜上,1931年夏天又发生了石友三叛乱事件,虽然在蒋介石和张学良的两面夹击之下,这次叛乱很快被平定,但主力部队远离东北,也给了日本人可乘之机。

 

从石友三叛乱平定,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,张学良主要时间都在北平度过,处理完公务就抽抽大烟,领着夫人于凤至和情人赵四小姐听听戏,逛逛街。

 

赵四小姐赵一荻.

 

九一八事变爆发的时候,张就带着二位女眷在北平听梅兰芳的新戏《宇宙锋》。

 

事变之后,时人朱湄筠还特意写了两首打油诗,来讽刺张学良,其中一首是:

 

赵四风流朱五狂,翩翩蝴蝶最当行。温柔乡是英雄冢,哪管东师入沈阳。

 

我个人认为九一八事变比七七事变要更加屈辱,原因是东北军完全有可能与日军打出僵持局面,甚至击败日军,但他们却让关东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沈阳,以致东北全境。

 

日军进攻北大营时,兵力大概只有500人,而北大营的驻军是东北军的精锐部队第七旅,人数加在一起有一万人,而且这支部队素质极高,军官大多数都是正规军校或者讲武堂毕业,士兵也都识字,装备上拥有12辆轻型坦克,迫击炮六门,重机枪12挺。

 

沈阳的北大营

 

如果当时北大营的将士奋勇还击的话,日军想要速胜几乎不可能,而我之前说过,日本的九一八事变是一些中下层军官擅自行动的结果,在日本国内,政府和军部,军部内部都有着巨大的矛盾。

 

如果东北军能够将日军拖入战争的泥潭,那日本国内的矛盾必然激化,而关东军久攻东北不下的话,也必然会成为国内矛盾的牺牲品,这样别说全面侵华,伪满洲国能不能存在,都在两说之间。

 

然而,北大营的将士却接到了上峰打不还手,骂不还口,不许抵抗的命令。将自己的家乡拱手让给了侵略者。

 

这个不抵抗的命令到底是谁下的呢?


 

过去大陆关于九一八的影视剧一般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:张学良准备誓死抵抗,但蒋介石一封电报接一封电报,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,以国家元首的名义命令张放弃抵抗,最终张含泪听命,颇有点十二面金牌召回岳飞的悲壮感。

 

但这种说法很难经得起仔细推敲,因为张学良虽然名义上是蒋介石的下属,但两人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平级的政治联盟,张学良尊敬蒋介石叫他一声委员长,不尊敬他,蒋就什么都不是。

 

旧式军阀安身立命无非依靠两点——军队和地盘。张学良虽然能力上有欠缺,但并不是弱智,不可能听结义大哥的一句话,就把老爹千辛万苦打下来,建设的欣欣向荣的东北白送给日本人。

 

1990年,张在接受日本NHK电视台采访时,亲口承认,不抵抗的命令是自己下的,因为自己误判了日军的意图,和蒋介石无关。此时蒋介石和蒋经国父子已经相继离世,台湾的蒋家天下已经结束,所以此时的张学良应该不是顾忌两蒋而主动背锅。


老年的张学良

 

-3-

东北沦陷的罪魁祸首

其实无论是不是蒋介石下的命令,讨论起丢失东北的责任,张学良都是罪魁祸首。

 

从民族大义上来说,四个字就能说明问题:守土有责。作为东三省的实际领袖,老百姓纳税帮着你养军队,让你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,但有外敌入侵,你一枪不放,直接让东北的老百姓成了亡国奴。东北沦陷,说张学良是千古罪人,也不算过分。

 

从个人情感上来说,东北是你父亲张作霖披肝沥胆打下来的地盘,说句不好听的,没有你爹当年的戎马一生,哪有你张学良吃香喝辣,到处把妹,抽大烟吸毒的本钱?几十年的经营,你二话不说,就送给了日本人,张学良如何在九泉之下面对老父?

 

再退一步说,就算你有自己的苦衷,放弃了东三省,那你能不能先把那些飞机大炮,工业体系毁掉再跑?

 

东北军把200多架飞机直接送给了日本人。

 

日军占领沈阳的时候,缴获中国兵工厂存储步枪8万支,机枪4000挺,飞机260余架,武器之多让日本人几乎不敢相信。这只是沈阳一城的装备!此外,东北的矿产、黄金、工厂都完好无损地送给了关东军。

 

可以说,日军直接继承了东北建设的累累硕果,日后侵华,东北也成为了日军的后方重要补给站!

 

丢失东北的锅必须要由张学良来背,但有些小伙伴可能会问:张学良是弱智吗?干这种毫无收益,还遗臭万年的事?


日军占领东北

 

其实张这么干还真有一个自洽的逻辑。主要就是一个字。

 

首先他怕日本人,中东路事件里张学良意气风发,谁知道被苏军按在地上摩擦,而日本又是日俄战争的胜利者,所以在张学良心中按战斗力排序,日本>苏联>东北军。

 

第二就是怕蒋介石。我在前篇中说过,很多人在读历史时容易出现A不是好人,从而他的对手B就是好人的逻辑谬误。而在张学良与蒋介石上,有些人也容易在将责任归咎给张之后,把蒋洗成了白莲花。

 

其实在恐日上,这两个人半斤八两,谁也没比谁好到哪去。

 

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,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:虽欲强起御侮,其如力不足何!

 

第三天的日记是:日本侵略东省,是已成之事,无法补救。

 

第四天:余主张:日本占领东省事,先提(交)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国,以求公理之战胜;一面则团结内部,共赴国难,忍耐至相当程度,以出自卫最后之行动。

 

直到东北沦陷三年之后,蒋介石在一次训话中还说:各位将领一定也知道,不仅是我们现在临时添置武器,整顿国防,已来不及,不能和他抵抗;就是从现在起,大家同心一致,专在这一方面来力三十年还是不够,到那时候,说我们想靠物质的力量可以战胜日本,那还是等於做梦。

 

三十年还不够哦!可以看出来,张学良面对日本怂,蒋介石也差不多一个德行。

 

另外,蒋介石在中东路事件的时候说大话使小钱,一开始说的天花乱坠,关键时刻一兵不发,吃过一次亏的张学良当然不会再相信蒋介石。

 

而且,在九一八当天,张曾经询问过南京政府如何应对,南京方面的回答大概意思就是:你看着办吧。




这是一句典型的废话,你看着办,到底怎么办,不知道。所以张此时就面对一个进退维谷的局面:全力抵抗,如果赢了的话,东北军大受损失,蒋介石的中央军可以直接进驻东北,张的东北王日子到头了。

 

全力抵抗,如果输了的话,地盘没了,军队也没了,你在蒋介石的眼里也毫无价值可言了,到时候没准办你一个“抗战不力”的罪名。

 

所以在张看来,在日本人打不过,蒋委员长信不过的局面下,或许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地盘让出去,军队保留下来,日后可能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。


张学良和蒋介石

 

-4-

极端的性格决定了极端的命运

张学良在对东北军将领的一次训话中说过这样一番话:我们军人的天职,守土有责,不过日军绝非我一人或东北一隅之兵能够对付……我们是主张抗战的,但须全国抗战;如能全国抗战,东北军在最前线作战,是义不容辞的。

 

张的这番话意思很明显:要打日本,可以,但得咱大伙一起上,想让我一个人去和日本单挑,你们在旁边看着?不行!

 

蒋介石的中央军这时候在江西和红军打得焦头烂额,和心腹大患的红军相比,丢了就丢了吧,反正那地方一直姓张,从来没姓过蒋。在蒋介石的心中,剿共要比抗日重要得多。

 

所以说,蒋和张都是旧式军阀类的人物,爱国之心是有的,但是您要让他们牺牲个人利益去守护民族大义,您还是太天真了。

 

从张学良以上的种种作为来看,他是个特别容易走极端的人,自信满满的时候谁都不服,一副见谁灭谁的样子;挨一顿揍之后,就立刻比谁都怂,别人说句“你瞅啥”,也只能把脸别过去。

 

而且做事想一出是一出,事前不做充分准备,也不想好如何善后。

 

如果张学良就此淡出历史舞台的话,他的历史评价可能就是个旧式军阀,还是那种丧权辱国,丢人现眼的军阀,但因为他这种极端的性格,日后他又做出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,也让他的历史地位变得微妙了起来……



名校毕业就该被歧视?l中年门槛的80后

为啥你很少看到残疾人 l旅游也鄙视链

农村里的假货l砸手机就可以好好学习


点击下方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更多节目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